每次讲石龙,地产佬都要提笔忘字,因为石龙的历史太厚重,说“一部石龙史 半部东莞史”也不为过。
许多老一辈莞人,依然记得石龙火车站的繁盛,也记得东莞火车站搬到茶山的唏嘘,这个从清朝开始就小有名气的南方小镇,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是,不争气的石龙楼市,又有多少心酸史呢?
Part1
石龙,在不同时代中浮沉
地产佬曾走过石龙火车站附近的老镇区,那里的衰败感不足为外人道也,不过听前辈说,当年有“东莞上下九”之称的石龙中山路,骑楼林立,可谓人流如织,如今,石龙已不是那个石龙了。
如今的石龙,经济号召力已跳水,直达马里亚纳海沟沟底,楼市更是跟随石龙的命运一样的浮沉。
2014年痛失交通枢纽优势后,又跟不上新型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,几乎所有重点交通、产业布局都与石龙擦肩而过。
(图源:宜居石龙)
新的东莞火车站,其实是靠近茶山一侧,并且已经完全偏离石龙的传统中心地带,几十年前还算发达的老镇区,早已落后于时代,那些老骑楼和中山公园,更多的只能算是时代的眼泪。对比过往的繁荣,令人心疼。
以前小甜甜,现在牛夫人。
(图源:宜居石龙)
还有一个引起地产佬注意的数据,目前石龙的常住人口密度高居全莞第二,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,仅次于莞城,可谓举目望去,全是人头。如果不是这几年失去往年的荣光,算上流动人口,石龙的人口密度要让你下巴掉下来。
可能会有人说,人口密度高不是好事吗?生意好呀!
以前或许是,但现在却更多的是负面作用。如今的新一代,都讲究一个居住品质,即空间舒适度和身份感,因为人口密度太高,许多人正在往周边迁移。
而石龙的经济下滑后,即使居住在石龙,为求生存,生意也要往外跑,这就导致石龙本身的消费等级进一步下沉,侧重于最基本的民生消费,而缺乏高奢消费。
另一方面,石龙目前老镇区拥有汇星商业中心、嘉荣购物广场这样的商业综合体,其中汇星商业中心还带沃尔玛首家购物中心转型店,但缺乏像万达这样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大型现代商业体,难以充分承载石龙高奢、轻奢时尚的消费潜能。
(旗云城市广场,图源:宜居石龙)
而去年年底公布的“旗云城市广场”更像是东莞火车站的配套设施,偏离石龙传统中心,让高奢、轻奢消费群体进一步南移。
产业方面,地产佬将石龙目前主打的战略总结为两点,一是“融湖”,二是“抱站”。
“融湖”就是融入松山湖,目前石龙官方正在利用本土招牌名企“众生药业”的影响力,推进松山湖生物医药基地在石龙的联动拓展区,主要就是“西湖信息产业园”项目,“围绕培育中药、创新医药及化学制药、医疗穿戴设备、高端医疗器械及医疗健康管理、医美、医养……”
说人话,就是把医药产业作为石龙的招牌产业,做大做强医药产业链。
(图源:东莞日报、宜居石龙)
“抱站”,就是抱紧东莞火车站TOD,利用东莞火车站位于石龙与茶山交界处的交通板块优势,借力打力,以交通之便,发展商业之利。
相比“融湖”,“抱站”是肉眼可见的城市战略,但是就现阶段而言,由于两者都在西湖板块汇聚,实际上已经是同一个产物。
更大的问题是,即使这个布局成功了,也将进一步加重经济重心的南移,对于东江对岸的传统镇区经济,难提多大的帮助。
时代变换,如此种种,不是石龙不努力,只是早已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石龙,真想问天再借五百年。
Part2
石龙楼市,无处不在的“离心力”
粗略统计,目前石龙有8个二手楼盘(部分分期销售楼盘不考虑),新盘还有5个,包括中信凯旋湾、天麟天悦、新鸿基珑汇、首铸天赋、华讯大宅。
表面来说,石龙的一二手楼盘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,但实际上,生活便利的老镇区,主要由二手楼盘占领,极少数新楼盘也是占地1万平左右的小体量,而远离石龙镇中心的新盘,又很难享受到便利,不得不向周边镇街求生活资源,加重了石龙楼市离心力。
按照6月份公布的网签数据,石龙的一手成交均价仅为约2万/平,而二手成交均价更是低至1.2万/平。而7月网签的二手,均价更是跌至约9600元/平……
近期在售的新盘,较为拔尖的首铸天赋,备案均价突破2.4万/平,另外像中信凯旋湾新推、新鸿基珑汇,备案也纷纷突破2.3万/平,算是一个好的迹象,不过在二手整体楼价都在1字头、部分新楼盘仍然在2字两边挣扎的前提下,石龙要实现整体的房产价值提升,一个字:难。
(中信凯旋湾,图源:中信城开华南)
值得一提的是,首铸天赋这个项目,占领了石龙经济重心南移的前沿位置,即“西湖信息产业园”板块,至此,西湖板块不仅具备商业、交通、人才优势,还同时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,未来西湖板块以及由此辐射展开的跨镇街区域性楼市发展空间,还是值得期待的。
但!
西湖板块的崛起,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房产高光南移的问题,石龙的楼市离心力,反而进一步被新的战略布局强化了。
Part3
石龙楼市为什么那么“蛋疼”?
第一,底子太差,大部分都是古董楼盘,拖累整体楼市。
比如聚龙居,已经有20年的历史,现在能卖出均价1.5万/平已经偷笑,设计、实用性都已全方位跟不上时代,价格更是限于楼龄拖累整体楼价。
另外老镇区交通、配套各方面已发展到极限,旧改推进缓慢,城市面貌很难吸引新一代购房者,不是迫于无奈或者特有情怀,都不会优先选石龙。
第二,石龙本身地理缺陷,发展具有高度局限性。
石龙全镇主要由东西两个半岛,以及南部一部分沿江土地组成,被东江几条支流切得破碎,相互之间要依靠少数桥梁去连接,使人难以形成对石龙一体化的观感,产生隔河相望的距离感。
一方面,让购房者选房时进退两难,不同板块之间,难以形成整体市场合力。
另一方面,不同板块又受石龙整体备案价格以及市场惯性限制,房产价值难以提升。
(图源:嘉华星际湾)
比较典型的就是2015年开卖的嘉华星际湾,当年一线江景新楼盘,最初号称1万/平,比石龙旧镇区高出3000元,但有报道说实际成交量寥寥,后来不得不推出7000元/平价位的特价房来吸引购房者,要知道,当年拿地楼面价都要3000多元一平,可以说是一个妥协之举。
第三,对岸惠州石湾,吸走大量刚需客。
要说石湾,也挺神奇,从经济总量看,石湾与石龙差不多,GDP都是130亿元左右,表面看上去像是亲兄弟一样,但实际上石湾楼市凭借约0.9-1.4万/平的优势新盘价格,从石龙吸走不少刚需购房者,成为不在乎户籍又无能力在东莞买房的莞北板块强势竞争者。
这就造成一个问题,一方面石龙楼市是莞北价格洼地,可以凭借价格优势吸引不少刚需买家前来看房,另一方面对岸石湾不但距离不远、价格更低,更要命的是为了与石龙抢客,往往佣金也更高,本地房产中介更喜欢推石湾房,让那些本来就买不起东莞房的刚需买家更加心动。
而石湾新楼林立,人口密度更低,城市观感上比起石龙老镇区又更有说服力,本来看中石龙的部分“低净值人群”,就会从石龙流出,导致石龙刚需买家进一步流失。
(图源:宜居石龙)
东莞曾尝试“抢救”一下石龙,比如纳入以高新产业为噱头的松山湖片区,但是石龙距离太远了,松山湖高新区根本辐射不到,快捷交通方面(主要指地铁)也搭不上。而今年年初,东莞官方又把石龙这个失宠多年的孩子纳入城区,希望城区可以给它分一杯羹,目前看来还是未知数。
多次抱大腿,到底是与松山湖对接还是与主城对接,石龙定位摇摆不定,发展核心方向令人迷茫。
曾经辉煌一时,如今嗷嗷待哺,石龙楼市,不哭!
关键词: